REDPHARM
2019-03-22
創傷是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國,大約40%的平民死于創傷性腦損傷(TBI),其中33%到50%的創傷死亡發生在入院前。因顱骨外損傷,創傷性腦損傷常伴有大量失血和低血壓。所有可挽救傷者死亡人數中,有一半多(約60%)是因失血性休克(HS)而失去生命。
即使是短暫的低血壓和低氧血癥也能讓TBI死亡率翻番。研究人員猜測,這是由于大腦自動調節功能的喪失,導致對業已脆弱的大腦產生了二次缺血損傷。實驗數據也表明,TBI損害了失血性休克的生理代償機制。目前一般認為,對同時遭受TBI和HS的患者,必須通過大容量晶體溶液進行積極的液體復蘇,目的是在院前快速擴張血壓(BP)并恢復腦灌注壓(CPP)。然而,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目前一般建議的積極復蘇可能會導致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優化失敗,以及更高的短期死亡率。因此,研究人員正在探討使用低容量代用血(牛源戊二醛交聯血紅蛋白,HBOC-201*,美國原Biopure公司出品)作為復蘇液,來治療創傷性腦損傷。這種藥物能對復蘇策略進行改進,使出血量最小化,同時使組織氧合達到最大。
針對戰場和院前環境的應用,科研人員已對代用血展開了廣泛的研究。HBOC-201已被證實在臨床中能對失血性休克起到積極的復蘇作用。幾項臨床研究表明,基于牛源戊二醛交聯血紅蛋白(HBOC-201)的復蘇液有擴張血管內容積的功能,可通過低容量復蘇穩定血流動力學,同時輸送氧氣,增加組織氧合,其功能與人紅細胞相似。然而,對于與TBI相關的生理功能障礙與牛源戊二醛交聯血紅蛋白的院前復蘇之間的相互作用,目前還未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由于多器官受損,TBI和失血性休克在臨床中往往同時發生,對這一條的研究勢在必行。因此,研究人員設計了此項研究:在大動脈血管損傷且無內出血的模型中,考察TBI對失血性休克的代用血復蘇的影響。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于為多發性外傷患者選擇正確的復蘇策略。
紐約時報對牛源戊二醛交聯血紅蛋白的報道(圖片來自原美國Biopure公司)
試驗方法與結果
這些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持續約5-6個月。第一階段采用的模型是HS+TBI,而第二階段為單純HS。在每個階段,所有動物隨機分配接受兩種復蘇液中的一種(HBOC-201或乳酸林格液)。
本研究有兩個重要的觀察結果。首先,在這一多相治療模型中,盡管腦外傷的存在與急性出血的代償反應降低有關,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小容量復蘇過程中,TBI對受試動物生存率沒有顯著影響。第二,限制性的HBOC復蘇能顯著改善生存率。
TBI對生存率的影響不足,部分原因可能是出血時抽出的血液量不均。純失血性休克動物需要平均多抽取150%的血液,才能達到預設的MAP=30mmHg。而在休克期結束時,乳酸水平相似,表明休克程度相似,而且TBI+HS組對放血有過度的低血壓反應。因此,在復蘇過程中,TBI+HS組動物的血容量可能明顯保持在更高的水平。然而,這種更高的血容量并不能轉化為改善的MAP、CO、灌注或生存時間。綜上所述,這些數據表明,在出血和復蘇過程中,總的血管反應性受到了TBI的損害,抵消掉了循環血容量增加的優勢。這也可能是TBI+HS動物預后較差的原因。
在失血性休克的復蘇過程中,即使是短暫的低血壓也會導致繼發性腦損傷。因此,TBI患者對出血的過度低血壓反應可能是一種臨床相關現象,值得進一步研究。研究數據也表明,如果同時出現TBI,僅根據生命體征來估計失血可能是不妥當的。心率和血壓等生命體征雖然是目前公認的判斷TBI患者失血量和休克嚴重程度的標準方法,在實際臨床上表現并不佳。本研究也表明,僅根據這些參數來估計失血量和復蘇可能導致無效的液體復蘇。
結論
在非控制性出血模型中,與單純HS相比,并發TBI和HS的存活率沒有差異。不過在發生TBI的情況下,只需更少量的出血即可產生同等程度的休克,而且在液體復蘇期間的心血管反應也相應減弱了。這些結果表明,存在一種全身性生理學與TBI和失血性休克的并發相關,可能需要有針對性的復蘇策略。此外,與乳酸林格液相比,采用HBOC進行有限復蘇的動物存活率更高。
*注:HBOC-201是一種化學性質穩定、由戊二醛聚合的牛血紅蛋白膠體溶液。2001年已在南非和俄羅斯獲得人用許可,是全球唯一獲批上市的紅細胞代用品。和其它產品不同的是,牛源戊二醛交聯血紅蛋白能在室溫下(2-30攝氏度)放置長達3年,具有優秀的通用相容性和穩定性。